鼎盛时期、财富、革命与世俗化(从信仰的职责到文化的职责)
查尔特勒修道院处于鼎盛时期,已是法国最为富有的修道院。院里有近一百人,其中24位神父、三十位杂务修士、人数几乎相等的仆役和工人。从装饰墙壁用的金子与大理石,以及上面的雕塑和油画就可看出修道院所拥有的财富。
1649年,建筑师François Royers de la Valfenière终于建成了蔚为壮观的正门,该计划四年前就已提出。大门花式繁多的巴罗克风格也许不太符合查尔特勒修会的风格,但它反映了当时人的口味以及反改革运动的精神。1660年,路易十四在一大群随从的陪同下来访修道院时隆重地跨进了这扇大门。十八世纪之初,除了墓地内院的亡灵小教堂外,只有一些更多是经济而不是宗教功能的场所还要完成:修建谷仓、客房、一个木材仓库、医院和仆役的厨房,在圣·约翰水池上加盖一个圆顶。但外面却爆发了革命风暴。三个日子就足以说明延续了四个世纪的世界已经分崩离析:
- 1790年2月14日:取消宗教会社;
- 1792年底:查尔特勒修士离开;
- 1793年5月27日:出售修道院。
原属查尔特勒修道院的土地和建筑被宣布为国家财产,分成17块于共和历二年热月一日(公元1794年7月19日)在博凯尔拍卖。“在教堂与相连的小教堂以及圣器室与饭厅里的画、大理石作品、木构件与壁画”不属于拍卖范围。除了上述列举的内容,还有图书馆的8500册书籍、圣牌以及分散放在各处的财宝。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消失了。只有1791年编制的一份财物清单才能让我们了解到该修道院曾经拥有的艺术与工艺财富之多。十九世纪是查尔特勒修道院地位下降的时期,因为那里成了新城的一个街区,而且多少有点名声不好。1834年普鲁斯佩·梅里美前来参观时甚至没有看到修道院,只是注意到依诺增爵六世的陵墓及其受到的摧残:“陵墓所在的小室里堆满了木桶、橄榄树干、巨大的梯子…破屋的主人还把陵墓的底座打穿了当柜子使用。”他送上去的报告是一份确凿的证明,也是一声呼救,呼吁国家负起责任保护文化遗产。总共用了四分之三个世纪他的呼吁才被上面重视。
二十世纪则是这一历史建筑恢复的世纪。1909年,建筑师Jules Formigé向历史建筑
委员会呈交了一份“关于近阿维尼翁新城的查尔特勒修道院的报告”。这是一份一丝不苟、材料丰富的建筑设备现状说明,提出要采取行动。国家的确开始行动起来,这项行动又延伸了几乎四分之三个世纪,并可归纳为三个词:收购、修复、恢复影响。
国家向占用原来房屋或土地的三百多名私人业主一个个地买回那些地方。这样才可
以进行修复,修复工作现在仍在继续。剩下的工作就是重新给予这一著名建筑一个灵魂,并让里面住进人去。为此于1973年创立了“研究、创造与组织国际中心”(CIRCA),该中心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文化计划:把该地建成法国式的梅迪奇别墅。这就开始了另一段历史。你上查尔特勒修道院网站的C.N.E.S.( 国家戏剧写作中心)部分就可对此有个大概了解。